大通国际_大通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三农

/

RURAL SERVICE

首页 > 服务三农 > 农业资讯

当前位置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发布日期:2024-07-08  来源:大通国际牧业集团  发布:admin

在养猪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除了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降低投入成本外,最主要的是降低猪的死亡率。一般仔猪阶段的死亡率最高,因而在市场行情和成本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设法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介绍仔猪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认为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死胎、弱仔、冻死、压死和疾病等因素。

1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从出生到断奶的仔猪为哺乳仔猪。哺乳仔猪的主要特点是生长发育快,但其生理上不成熟,难饲养,成活率低。要养好哺乳仔猪,应先了解其生理特点。

1.1缺乏先天免疫力 母猪初乳中蛋白质含量的60%~70%是运载抗体的球蛋白,但3d后即降至500 mg以下。因此,在24~36 h内初生仔猪吃足初乳是防止仔猪患病、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仔猪10日龄后自身才开始产生免疫抗体,且30~35日龄以前含量很少,是仔猪对疾病抵抗力最弱的时期,直到5~6周龄方达到或接近成年阶段。同时,仔猪已开始吃食,胃液又缺乏游离盐酸,对随饲料、饮水进入胃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差,这是造成仔猪多病死亡的原因。早期给哺乳仔猪补料,可刺激盐酸的分泌,是促进胃腺发育、弥补胃机能不全的一种有效措施。

1.2生长发育快,代谢机能旺盛 仔猪出生时体重较小,一般为1.0~1.5 kg,但出生后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其相对生长速度是一生中最大的时期,10日龄体重可达初生重的2~3倍,28~30日龄时体重可达6~7 kg。仔猪生长发育快,是因为其物质代谢旺盛,利用营养物质的能力强,特别是蛋白质、钙、磷代谢比成年猪高得多。同时,哺乳仔猪对营养反应也比较敏感。为使仔猪实现由吃母乳到采食饲料的逐步转换,饲喂哺乳仔猪时,除母乳质量和数量的保障外,应选择营养全面合理、配方科学且针对仔猪消化生理特点配制的具有安全保障的仔猪料。

1.3调节体温的机能发育不健全 初生仔猪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调节体温能力差,容易受寒冷、潮湿的侵害而发生死亡。初生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是35℃,在出生后20 min内,由于羊水蒸发而导致温度下降快.th后才开始回升。初生仔猪体内的能源储备很有限,每100 mL血液中血糖含量仅100 mg,如吃不到初乳,2 d后可降至10 mg或更少,会发生低血糖症,进而出现昏迷的现象。因此,要加强保温措施,尽早吃上初乳。

1.4消化器官不发达 初生仔猪的消化器官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不完善。仔猪出生时其胃重只有5~8 g.容积只有30~40 mL。且胃内仅有凝乳酶和胃蛋白酶原,由于此时胃内无游离盐酸,胃蛋白酶原不能被激活成胃蛋白酶,所以初生仔猪只能吃乳而不能利用植物性饲料,而且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较快,为此,要采取少喂勤添的饲养方式。

2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

2.1仔猪抵抗力低容易感染疾病而造成死亡 仔猪在哺乳期间的抵抗力很差,很容易生病,轻则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导致死亡。造成哺乳仔猪死亡的疫病较多,特别是一些传染性疾病,如蓝耳病(PPRS)、猪瘟、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链球菌病以及杂菌的感染、下痢(仔猪黄痢、白痢、红痢)等。

由于哺乳期仔猪胃的发育不完全、消化机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消化不良,非常容易发生生理性腹泻,也容易受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侵害而发生仔猪黄白痢,在寒冷季节则易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生理性腹泻是由于母乳过浓以及仔猪消化能力下降而导致的:仔猪黄白痢是中小型种猪场以及农户散养条件下最易发生的肠道传染性疾病,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尤以仔猪黄痢对仔猪的危害最大,其发病日龄小、治愈率低、死亡率高,而且猪场一旦发生仔猪黄白痢,就不容易根除:传染性胃肠炎主要发生于天气寒冷的冬季,病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成年猪感染后死亡率较低,而哺乳仔猪感染后则死亡率较高。另外,还有一些疾病可从母猪传给仔猪,特别是由于炎热、分娩致使母猪虚弱、抵抗力低的时候。

2.2 日粮搭配不科学 由于经济投入少,有的养殖户以自产农作物作饲料,因此,母猪易缺乏微量元素,而造成产后无奶,直接导致仔猪营养摄入不够而死亡。

2.3母乳不足 发生母乳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母猪营养不良、母猪年龄偏大、母猪患乳房炎或其他疾病等。由于母猪生理机能下降、营养摄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产后少乳或缺乳,仔猪因饥饿而死,或因营养不良导致体质下降,最终发生衰竭或感染疾病而死。

2.4管理不当 因管理不当造成仔猪被冻死、压死、踩死、母猪咬死等,多集中发生于产后l~2周内。

2.4.1压死或踩死:哺乳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踩死的现象多有发生,一般占死亡总数的1 00%~300%,有的甚至高达500%。

仔猪出生后,四肢行动不灵活,反应较为迟钝,且又怕冷,常会钻进母猪腹下或垫草中。一些身体较肥,行动不便,腹大下垂、年老耳聋及初产无护仔经验的母猪,经常会发生压死或踩死仔猪的现象。

2.4.2冻死:仔猪出生时适宜的温度是33~34℃,第1周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9~33℃,而一般母猪分娩舍内的温度达不到初生仔猪所需的温度,特别是在冬季又无保温设备的情况下,温度更低。当温度偏低时,仔猪体温下降,环境温度越低,其体温下降幅度越大。当环境温度降低到一定范围时,仔猪则会冻僵,甚至冻死。

2.4.3饿死:当哺乳仔猪体质瘦弱,没有能力吃奶或当哺乳母猪因各种原因没有奶水或奶水很少时,哺乳仔猪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有可能被饿死。

2.4.4咬死:初产母猪由于没有哺育仔猪的经验,乳头括约肌比较紧,因此给仔猪哺乳时特别紧张,当仔猪吃乳紧咬乳头不放而使初产母猪疼痛时,母猪往往会拒绝哺乳,有的甚至攻击仔猪,将哺乳仔猪咬伤、咬死。

2.5弱胎 发生弱胎的原因主要是妊娠期母猪体质差、母猪年龄偏大、窝产仔数过多、饲料营养不全或发霉变质等。

弱胎仔猪出生后,往往争食不到乳汁,活动能力弱,抗病力差,大部分会死亡。

2.6操作失误致死 在给仔猪剪犬齿、断尾、断脐等操作失误时,容易造成伤口、牙龈、腹腔感染等,有时可引起败血症而导致哺乳仔猪的死亡。

3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的措施

3.1加强遗传育种,建立结构合理的繁殖群3.1.1确定最佳繁育体系:采用血缘广泛、遗传组成多样、杂交效果明显的公母猪。避免近交,因为近交不仅降低繁殖和生产性能,对窝产仔数和成活率亦影响较大。畸形、弱仔产出率高,免疫力低下,增大了死亡率。

3.1.2确定适宜的胎次结构:高龄母猪往往是造成产仔不整齐和弱仔增多的原因,故确定合理的淘汰原则是非常必要的。即种猪生产每年更新40%,商品猪生产每年更新30%.以求结构合理。

3.2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母猪产活率(活产仔率)及仔猪初生重。营养水平可影响母猪体况,影响排卵数和胚胎成活率,从而影响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母猪在配种后,初产母猪一般有25个左右的受精卵,经产母猪有30个左右的受精卵,在配种后的前25 d,大约有300%~45%的受精卵死亡或被吸收,在妊娠中期(5~16周)大约有10%的受精卵死亡,到临产时正常母猪的产仔数多为8~15头。而引起胚胎死亡吸收的原因除疾病因素外,妊娠期的饲养管理也至关重要。一般妊娠前期应适当控料,既防止母猪因体热引起胚胎死亡,也防止母猪过度长膘影响后期及哺乳期采食、乳汁分泌,导致胎儿生长时营养不足。妊娠后期应逐渐加料,保证胎儿生长所需营养。一般后期饲喂量应为前期的150%以上,方能有效提高仔猪初生重。妊娠期间严禁喂霉变、冰冻、污染的饲料:保持圈舍清洁,把胚胎损失减到最低。

3.3早吃初乳,固定乳头 母猪产后3d内的乳汁叫初乳,它可充分满足哺乳仔猪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因含有大量的镁盐,有利于胎粪的排出:更重要的是初乳中含有较多的免疫抗体,有利于增强哺乳仔猪的免疫力。由于初乳中免疫抗体的含量随母猪哺乳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同时仔猪吸收抗体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因此,初生仔猪应尽早吃上初乳,这样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降低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另外,仔猪有固定乳头吃乳的习性,并且一旦固定,到断奶时都不更换。如果让哺乳仔猪自己去固定乳头,往往会发生因争夺乳头而咬伤母猪乳头的现象,从而影响母猪的正常哺乳,甚至引发乳房炎,同时会出现体重大而强壮的仔猪强占乳多的乳头或占两个乳头,而弱小的仔猪只能吃乳少的乳头,甚至吃不上乳,最后可能形成僵猪或饿死,为此,应使哺乳仔猪尽快固定乳头吃乳。

3.4做好防冻保温工作 提高哺乳仔猪育成率,保温是关键性措施。仔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l~7日龄34~28℃,8~30日龄28~25℃.31~60日龄25~23℃。主要保温措施有:在保证产房舍温20℃左右基础上,在产仔栏内设置仔猪保温箱。箱内吊250W或175 W的红外线灯,一般保温灯离箱底面40cm左右,具体应视仔猪在箱内睡眠时的分布状态而调整。仔猪拥挤打堆,说明温度过低,应降低保温灯高度;仔猪远离热源,零散分布,说明温度过高,应调高保温灯高度。

严寒天气除使用保温灯外还可在箱内铺电热板来满足仔猪对温度的需要。

3.5适时断奶 仔猪从母乳中获得的被动免疫能力只能维持2~3周龄,而仔猪自身免疫系统的形成一般在4~6周龄,所以4周龄仔猪抵抗力最差。断乳时,必须把母猪调离出去,让仔猪留在原国内饲养一段时间。然后,再按中弱、大小分群或出售。仔猪断乳后的最初半个月到1个月,必须保持哺乳期的饲料种类和饲喂次数,以后逐渐改为断乳仔猪饲用的饲料,逐渐减少饲喂次数。一般农村仔猪断奶时间45 d,大型良种场约在35~40 d。

3.6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3.6.1 免疫措施 ①对产前母猪注射大肠杆菌苗(仔猪腹泻基因工程双价、三价、四价苗,自家灭活苗等)2次,分别于产前5周、2周备注射2头份,以及在妊娠后期用下痢仔猪的粪便饲喂妊娠母猪,均可有效地增强被动免疫效果。

②产后15 d,对母猪、仔猪分别注射链球菌疫苗2头份和l头份。

3.6.2加强猪群的保健工作 ①建立严格的消毒程序。断奶后对产床采取清洁消毒干燥 再清洁再消毒 再干燥的方法反复消毒,并空栏至少5d以上,才饲养下一批母猪。对转入产床的母猪全身消毒后才能转入,在分娩前用消毒药水擦洗猪的后躯和乳房,尽量降低新生仔猪感染病菌的机会。

②产后母猪连续注射3d青霉素、链霉素、鱼腥草和VC,以确保乳汁质量。

③仔猪出生12 h后,口服或肌注庆大霉素5万~10万IU,连用3d,可起到预防或治疗疫病的作用。

4在仔猪出生后的第2天,注射“牲血素”或“富铁力”进行补铁。注射后仔猪被毛光亮,皮肤红润,精神良好.食欲旺盛,下痢减少,可有效地提高仔猪成活率。

⑤实行全进全出制能避免猪群之间及猪群与设备之间的交叉感染,有助于控制黄白痢等疾病。

3.6.3生物学防治:在现代化管理的饲养环境下,可采用一些生物制剂如益生素、促菌生、调痢生等,通过使乳猪肠道微生物群保持平衡,从而防止下痢。大量研究证明,生物学防治不仅有效而且益于环保及人类的健康,将是仔猪下痢防治措施的方向。

3.6.4治疗措施 ①如果预防措施无效而使仔猪发生下痢,就应立即对仔猪进行治疗。因为细菌的繁殖速度极快,其数量每30min都会成倍增长,如果等到第2天才开始治疗,就会延误治疗12h,使病原细菌的数量有机会增加1600倍。

②重视药敏试验。实践证明,在工厂养猪场中的仔猪黄白痢主要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但大肠杆菌有160多个血清群及若干个血清型和亚型,在生产中很难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当前的首选药物,因此,要经常对猪场大肠杆菌血清进行检测和药敏试验,筛选出药敏性较强的药物才能提高疗效。

③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法。考虑仔猪腹泻往往造成体内电解质丧失而大量脱水。因此,在早发现、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补液结合使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法,既可防止酸中毒,提供一定的能量和水分.又抗菌消炎,效果较好。

3.7做好寄养和并窝 当生产中出现母猪产仔数多于其有效乳头数、母猪产仔数很少、母猪产后少乳或无乳、母猪产后突然死亡等情况时,应实行寄养或并窝。寄养或并窝时,两窝仔猪的产期前后相差不超过2~3 d:寄养或并窝的仔猪最好吃上母猪的初乳后再寄养或并窝,且应挑选性情温顺、护仔性强、泌乳力高、无恶癖的母猪做继母。并窝前,用继母的尿液涂抹在被寄养的仔猪身上,以防继母拒哺。

3.8适时补充微量元素

3.8.1补充VC:对怀孕母猪产前10 d至产后5d,每天喂给VC 1.0g,可使仔猪的成活率提高25%~450%.生长增重10%~20%。若在仔猪出生后l周内,每天肌肉注射l mL VC,也可取得同样效果。

3.8.2铁盐的补充:对新生仔猪补铁,是一项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初生仔猪每天平均需要7~11mg铁,但100g猪乳中不足0.2 mg,不到仔猪需铁量的5%。缺铁仔猪表现为贫血症状,易并发白痢、肺炎,常见于5~20日龄仔猪。补铁方法:(1圈内勤更换深层红土;②注射含铁制剂:在4日龄内注射葡萄糖铁钴注射液或右旋糖酐铁注射液lmL;③配制硫酸亚铁一硫酸铜溶液喂仔猪:取2.5 g硫酸亚铁和lg硫酸铜,溶于1000 mL热水中,过滤后给仔猪口服。用于治疗时,每天2次,每次5~10 mL;用于预防时,在3,5,7,10,15日龄时每日2次,每次10 mL。

3.9早期诱食补料  初生仔猪消化酶活性较低,胃底腺不发达,分泌胃酸能力差。应及时补料,以促进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刺激胃酸的分泌,使仔猪胃肠道尽快得到锻炼,以容纳、消化、利用饲料,从而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饲喂适应仔猪生长发育、营养物质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在7日龄开食补料,减轻仔猪下痢。


上一篇: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特征简介和防治措施
下一篇:怀孕母猪饲养管理的两个关键时期
走进大通国际 / 人力资源 / 新闻资讯 / 大通国际

返回顶部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地址:长春市合隆经济开发区302国道599公里
+传真:0431-83443666
+邮箱:group@roushijilong.com

 版权所有 大通国际牧业集团 吉ICP备22845422号 
长春网站建设 技术支持:星广传媒
网站首页
大通国际